时间:2020-12-08 来源: 省委政法委宣教处 作者:
近年来,哈尔滨市平房区紧紧抓住全市智能化治理试点区的重大机遇,深刻把握区域社会治理规律特点,将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坚持顶层设计、系统融合、精细精致,着力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部门联动、共建共享的智能化治理“平房模式”。
一、强化大数据融合应用,全面构建感知型基层治理平台。
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加强设施联通、信息互通、联动联治,着力推动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一是发挥产业优势,打造区域“城市大脑”。依托“中国云谷”产业集群优势,与哈工大集团合作,总投资3000万元建成全国一流“多中心合一”的城市运营中心,整合区长热线、党建、应急、综治、城管、公安等多个诉求响应平台,研发整合城市态势、应急指挥、政务服务、惠民服务、企业服务等五大类19个专项系统,融合共享数据1400多万条,实现了对城区运行的超强感知、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二是强化基础工程,提高智能应用能力。采用“环网+分支”大宽带建设模式,建成覆盖全区100平方公里、总长60公里的万兆光纤环网“高速公路”;与华为、中科曙光合作建成云计算中心,建立人口、法人、视频云、空间地理四个基础数据库,做大“数据硬盘”。三是建设时空大数据平台,实现一图全面感知。建成三维实景大数据平台,将社会治理要素全部纳入平台,开发与民政、教育、环保等部门业务结合系统,实现了全方位、多部门集中调度指挥,极大地提升了数据融合水平。
二、加强基础要素精准掌控,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坚持立体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着力打造打防管控一体的治安防控新格局。一是强化雪亮工程智能应用。建成全区视频云和人脸AI平台,安装高清视频、人脸识别等前端设备,配备警用无人机,整合社会视频点位,实现全区视频监控全覆盖。二是创立合成指挥调度模式。建成全省首家集治安防控、精准打击、综合研判、指挥调度于一体的公安可视化合成作战指挥中心,将街面巡逻、警务站、平安志愿者等治安防范力量纳入指挥体系。三是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投资建设智慧安防小区13个,安装高清监控、车牌识别探头、快递车辆识别射频,可防性案件实现零发案;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研发应用了“小区扫码”和“居家隔离人员管理预警”系统。
三、创新信息化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精准把脉服务难点和办事堵点,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公共服务便捷化。一是实施“只进一扇门”政务改革。建成区政务服务和投资服务中心,整合760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比例达92.4%。执行“一窗通办”制度,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快捷办理,打造“服务前置、代办内置”全新服务流程。二是实施社区“居政分离”改革。成立10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承接政府下派的340项政务服务,实行“全科服务制”,实现“一窗多能、全科通办”。社区工作者下沉网格,依托社区睦邻中心,为百姓提供政策咨询、诉求反馈、代办服务,回归自治功能。三是实施个性化便捷服务。开发“乐活哈南”APP,居民线上享受8大类25项便民服务,并开发“购药人员信息登记”程序;研发“新生入学线上报名系统”,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房产信息自动比对、户籍信息远端比对。
四、完善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健全线上线下联动体系。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为民排忧解难。一是建立线上受理平台。群众和网格员对物业、城建、环保等领域的矛盾纠纷,通过“天大小事”APP上报,城市运营中心直接分拨到职能部门限时办理,区纪委对流程全程督办,及时化解群众的烦心事、难心事。二是完善线下调解模式。在社区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党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轮流进驻,累计接待来访1200余人次,走访群众400余户,为群众办事354件次。三是拓宽专业调解渠道。发挥各级综治中心平台作用,完善社区警务室、人民调解室、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调解机构联动机制,通过“移动微法院”、自媒体平台、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为百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