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遥感大数据赋能智慧防汛

时间:2020-09-25 来源: 作者: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兰博文 吴琼 记者 袁长焕

  今年汛期,面对三个北上台风、多轮降雨的叠加影响,东北卫星气象数据中心(黑龙江省生态气象中心)利用高分卫星遥感数据,对农作物倒伏情况进行采样监测分析,与基层气象部门联合,通过数字信息采集、视频连线、现场拍照等方式,对降雨影响进一步验证分析,为地方政府部门决策部署提供依据。

  黑龙江省生态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立足黑龙江、聚焦大东北、面向东北亚”,激活卫星气象遥感大数据效益,护佑大江大河安澜度汛,服务水土保持与生态改善,助力全域旅游开发蓬勃发展。

  “遥感探水”——三江汇聚之地安然度汛

  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聚出北方水资源最丰沛的省份。气象部门不但要准确把握雨情,也需熟知每条大江大河的水情。从松嫩流域、黑龙江流域到乌苏里江流域,都是气象工作把脉的重点。

  东北卫星气象数据中心立足卫星遥感技术优势,全面加强洪涝灾害监测工作,开展了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精细化监测;利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对黑龙江汛期水体进行系统监测评价,利用高程数据对水体进行三维分析,结合高分系列卫星遥感数据,对重点区域、重点水体进行精细化监测评价。

  今年汛期,该中心充分发挥卫星遥感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精准捕捉台风动向。“我们利用近红外遥感数据、可见光通道等多源卫星资料,对台风移动路径、移动速度、中心风速、降雨范围、降雨强度等开展监测分析。”该中心主任于敏说。

  2019年汛期,该中心制作发布“高分卫星遥感水情监测专报——黑龙江省嫩江流域伊拉哈镇至前进镇水体监测”服务产品,黑河市委、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科学调整防汛部署,精准应对洪峰汛情。根据黑龙江、乌苏里江出现的大范围强降水,气象部门利用风云卫星对两江交汇的祖国东极抚远进行水体监测和对比分析,科学预测洪峰过境时间,指导抚远市开展暴雨洪涝抢险救灾工作,避免出现人员伤亡。

  “追雷行动”——大小兴安岭林更茂

  大小兴安岭有着中国最广袤的原始森林,“天保”工程实施后,防护林成为“三北”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加强森林火点遥感监测,一直是春秋季节森林防火气象服务的重点工作。

  “追雷行动”是黑龙江省气象局2020年重点专项工作之一。东北卫星气象数据中心利用FY-4卫星闪电成像仪(LMI)数据,对闪电事件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卫星气象遥感监测和服务体系,实现对雷电的遥感追踪和综合探测,及时发现火点,及时扑灭,防患于未然。

  根据《黑龙江省气象局森林草原防灭火“追雷行动”业务建设方案》,卫星遥感闪电定位监测分析平台和森林草原火情监测预警平台全部建成,实现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草原火点实时监测,提高森林草原火点监测服务能力。气象科技进步助力大小兴安岭近9年没有发生重大火灾。

  “湿地拯救、良田开发”——水更清、土地更富饶

  “丹顶鹤的故乡”扎龙、烟波浩渺的“北琴海”(兴凯湖)等八大湿地先后被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北大荒坐拥中国面积最广的泥炭湿地群落,世界地质公园五大连池、中国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镜泊湖美不胜收……

  在湖泊湿地的遥感监测方面,东北生态气象创新开放实验室构建大数据云平台为支撑的“云+端”卫星气象数据应用服务技术体制;联合牡丹江市气象局,利用高分卫星遥感技术开展镜泊湖水体卫星遥感监测评估,使用长序列高分数据对镜泊湖近十年的水体进行精细化遥感监测分析,结合高程数据对汛期前、中、后水体范围变化进行三维分析,为开展生态修复与全域旅游开发提供科学样板。

  黑龙江省气象局通过实现多源卫星数据接收存储、处理加工、应用服务和遥感产品高度集约的一体化业务布局,进一步开展农业气候区划细化工作:六条积温带全部北移东扩,积温增加、霜期缩短,有利于高产晚熟品种扩大面积,改善种植结构。科技助力黑龙江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

  东北卫星气象数据中心通过对北大荒山水林田湖草六大生态系统近20年的卫星遥感监测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植被生态质量持续转好,2019年为2000年以来最优。如今,北大荒的生态红利不断释放,青山绿水通过全域旅游开发正在变为“金山银山”。